
季节更迭,秋落冬起。2024年11月24日,由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主办的“重肝在线”第129期—肝衰竭与胆汁淤积学术会议在北京圆满落幕。
本次会议重点围绕肝衰竭、肝内胆管癌、肝病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肝癌等医学前沿的复杂挑战,邀请多位肝病专家,针对这一系列领域内棘手难题与热点议题,展开深邃而细腻的学术对话。
革故鼎新,共谋发展
PART.01
冬半如春暖,疏花满路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开场主持,首先向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以及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致以诚挚的问候,随后介绍“重肝在线”第129期的主题—“肝衰竭与胆汁淤积”,并逐一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授课专家及同道,在陈教授的介绍下,本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致辞,吉院士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佑安医院肝癌中心的创建历史,并强调其作为国内顶尖的肝癌研究机构之一,不仅在临床诊治方面积累海量宝贵病例资源,更彰显出其在肝病、肝癌、传染性疾病及肝移植等领域的显著成就与社会贡献,更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提供平台。
面对新时代挑战,吉院士提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临床问题精炼为科学议题,融入系统研究之中,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组学研究与生物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实现肝脏疾病早期诊断、闭环管理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此背景下,吉院士对“重肝在线”系列专题会议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与会专家聚焦国际前沿,深化临床研究,力求在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吉院士进一步强调,应借此契机加强交流合作,将来为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等提供真知灼见,助力我国在该领域攀登世界高峰。同时,吉院长也倡导建立更高效的交流机制,促进专家对话与人才成长,确保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与规范化,并强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肝胆相照平台拉近医患距离,传播有温度的医疗知识,最终构建起基于中国国情的诊疗规范与指南,切实解决国民健康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马迎民院长着重指出,“重肝在线”系列会议能够成功举办至第129期,离不开各位专家与同仁的鼎力相助。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相应的肝病患者数量,作为临床研究领域的中国专家,我们有责任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依托丰富的患者资源,加速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病诊疗指南。
佑安医院作为以肝病及感染疾病为特色优势的教学医院,其中陈煜教授团队在重症肝病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团队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肝技术,还积极拓展至肝病相关的血液、肾病等亚专业领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迄今为止,该团队已累计发表500余篇论文,并持续承担国家科技部自“十一五”以来的重大课题,是佑安医院肝病研究的领军力量。
展望未来,期待陈教授团队能与肝病领域的各位专家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特色肝病诊疗指南与共识的制定与完善。
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周海洋秘书长首先表达对“重肝在线”系列栏目持续举办的坚定信念,并详尽阐述该栏目的全貌,包括其精心规划的架构、多元化组成、人才培养机制、前沿资讯传递以及学术直播开展等。
周秘书长强调,“重肝在线”不仅作为桥梁与纽带,将过往的成就广泛传播,更是一项脚踏实地的活动,旨在切实提升我们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影响力。
周秘书长进一步指出,无论是肝病转化医学研究所的日常工作,还是与佑安医院及各领域专家携手打造的品牌活动,均得到学校和领导的大力扶持,这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佑安医院所展现出的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团队精神,以及其在接纳创新、展现整体实力方面的卓越表现,这在医院所处的学术领域中起到显著引领与示范作用。最后,周秘书长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在各界同仁的支持下,我们的活动能够更加丰富多元,影响力更加深远。
学术研讨 智慧融合
在系列学术活动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邹怀宾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谊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韩聚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孔明教授分别担任主持,对各议题进行精辟的学术总结,携手共筑一个充满活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殿堂,促进知识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松教授以“肝癌的早期筛查诊断”为题,首先概述我国肝癌的流行现状,随后深入探讨肝癌筛查的检验标志物与先进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杨志云教授围绕“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管理的专家共识体会及中医药实证拆方研究”这一主题,条理清晰地阐述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要点、临床分级、治疗目标及最佳时机,并详细说明血小板计数干预目标值以及有效治疗方式。
其讲解专业精炼,强调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精髓,包括低血小板计数对BCLC 0-B期乙肝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以及高血小板计数对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5年生存率的意义,并针对养阴扶正解毒方在提升早期乙肝肝癌患者外周血小板水平及改善免疫耗竭状态方面的应用做出分享。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立婷教授以“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诊治”为核心,展开学术分享,张教授重点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现状、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诊疗进展三方面的内容展开介绍。
张教授强调,早期诊断HRS-AKI并启动血管收缩剂治疗是HRS-AKI管理的关键。现有的工具在区分肾前性、HRS-AKI和结构性肾损伤等不同表型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代谢组学分析可能是识别ACLF患者肾功能不全生物标志物的新工具,可以早期诊断HRS,预测对HRS治疗的反应,以及肝移植后自体肾的恢复,所有这些都对决定是否需要SLKT很重要。此外,未来还需致力于发展ACLF合并HRS-AKI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测模型,以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杰教授深入阐述“反密码子工程化tRNA靶向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这一前沿专题的应用基础研究,详尽地介绍反密码子工程化tRNA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剖析。
▼ 总结:
• tRNASUAG能够通读HBc的终止密码子;
• tRNASUA将一个丝氨酸引入HBc的羧基端,该位点的磷酸化促进HBc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抑制HBV复制;
解放军医学院第五医学中心福军亮教授围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展开学术分享,主要从乙肝治愈现状、乙肝共抑制分子研究、ICI治疗乙肝相关HCC、ICI治疗慢乙肝临床试验、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几方面展开分享。
福教授指出,慢性HBV感染导致CD8+T细胞功能低下或耗竭,这一过程与共信号受体有显著关联,PD1/PD-L1抗体治疗对此显示出疗效。另外,T细胞耗竭由多种因素导致,且T细胞库存在明显异质性,当ICI治疗无效时,可以尝试靶向4-1BB和OX40激活来恢复T细胞功能。关于ICI治疗的最佳时机(适用人群)、疗效预测标志物以及联合治疗方案仍不明确,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需进一步观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林栋栋教授以“肝内胆管癌诊断治疗进展”为主题,首先宏观勾勒我国胆道肿瘤的流行现状,构建坚实的背景认知框架;随后深入探讨胆道肿瘤的筛查策略与诊断技术。在谈及肝内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时,深入阐述手术切除的关键与技术要点。
此外,林教授通过结合实际临床案例,进一步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并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分析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疗效及潜在风险,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邹怀宾教授围绕“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依据最新指南与专家共识,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及个人丰富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首先系统分类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的各种方法,随后详尽阐述当前常用的几种人工肝治疗模式及其独特优势与适用特点。
在非生物人工肝的治疗进展方面,邹教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细致分析血浆置换技术的双重性——既包括其迅速改善病情的显著优点,也指出可能伴随的并发症与局限性。对于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技术,邹教授同样从优势与不足两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DPMAS与血浆置换(PE)联合应用时的策略选择与优化路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董金玲教授介绍“肝硬化肝性脑病提前干预及血氨管理”相关内容,董教授深入阐述氨在人体内的来源、代谢路径及其潜在的毒性机制,特别强调血氨水平作为肝硬化患者并发症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以及作为独立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关键指标的重要地位。
通过精细模型,董教授详细解析炎症调控下降氨治疗的策略,并深入探讨血氨管理的临床重要性和实践价值。此外,还系统地介绍多种降氨药物的作用机理、特性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实践中氨代谢异常的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指导。
大道如砥 行者无疆 PART.03
陈煜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期会议不仅涵盖内科与外科的双重视角,而且深入探索肝病基础研究、机制探究以及临床领域最新前沿进展,展现了学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接着,陈教授分享会议的线上观看盛况,本期会议线上观看累计点击量突破7400人次,有力地佐证会议内容的高度实用性和广泛吸引力。最后,陈教授诚挚地向所有参与者、支持者及贡献者表达深切的谢意,为这场学术盛宴画上圆满的句号。
登高望远,而见云阔天青;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站在今日学术交流的巍峨之巅,不仅领略知识的无限风光,更感受到时代浪潮的澎湃力量。每一次思想碰撞,都是智慧火花的闪耀;每一场前沿探讨,都是对未来医学进步的坚实铺垫。
展望未来,愿我们持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勇攀科学高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以更加卓越的科研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