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Powered by Jspxcms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其他>正文

文字大小:
肠道营养干预对失代偿性肝硬化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影响

  • 作者:协作组办公室
  • 来源:协作组办公室
  • 阅读:
  • 日期:2014-02-10
 

135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9月第21卷第9  Chin J Hepatol, September 2013, Vol.21, No.9

【关键词】   肠道营养;    营养状况;    营养疗法;    肝硬

化;    肝功能试验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ZHANG Shu-qin, SUN Hai-ying.

Key words     Enteral nutrition;    Nutritional status;    Nutrition

therapy;     Liver cirrhosis;     Liver function tests

First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

Hepatology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6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Hai-ying, Email: sunhaiying730927@163.

com

失代偿期肝硬化属于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

ESLD)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硬化的晚期阶段,其主要特征为

肝细胞数量与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1]。肝脏是机体营

养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肝损害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物质与

能量代谢障碍。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与该类患者的预后及并发

症的发生又关系密切[2]。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在失代偿期肝硬

化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在这一领域研

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初步肠内营养

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20119月至20121月在我院住

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

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包括乙型肝炎肝硬

2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对照组

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2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

硬化22例。诊断标准按照2000年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003年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执行。主

要排除标准包括:入院前2周内有过上消化道出血者;合并糖

尿病血糖未能控制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有肝性脑病临床表现

者;合并明确感染者;符合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指征,但不愿意或不能接受核苷(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1)保肝治疗: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保

肝药物包括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

有腹水者给予利尿治疗;(2)抗病毒治疗:符合抗病毒治疗指

征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49例,维持原有核苷(酸)类似

物治疗或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其中服用恩替卡

韦者39例,服用阿德福韦酯10例;(3)营养支持治疗:治疗

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参考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

一肠外肠内营养分册(2008版)》及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按

3540 kcal・kg-1・d-1的热量(个别食欲差的患者尽量达

到每日热量的75%),1.21.5 g・kg-1・d-1的蛋白质,0.81.2

g・kg-1・d-1的氨基酸以及350500 g/d的碳水化合物制定

每周食谱,额外补充维生素ADEKB及硒,并采用每

4餐的饮食分配,即睡前给予酸奶(或热牛奶)100 ml加纽

娃复合蛋白颗粒15克(购自美国Myer Otec生物技术公司,

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所有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叶酸、硒等)。

营养干预持续4周,期间不使用血浆及白蛋白。对照组给予常

规饮食,血浆白蛋白(Alb)低于30 g/L的患者每周给予人血

Alb10 g/支)12支,以及新鲜冰冻血浆200400 ml

注。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

3. 观察指标:记录入组基线时及营养干预4周时人体测量

参数三角肌皱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TSF)、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臂围(mid-Arm Circumference, MAC)、

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患者自

觉症状、腹水的消长、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及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水平、转氨酶及胆

红素水平、凝血指标、HBV DNA水平以及并发症等。其中乏

力、腹胀等主观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类,

变化≥1个级别视为有意义。

4. 统计学方法: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用均数± 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线

时腹水并发症情况相比较,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见表1

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3.10.000

基金项目:吉林省长春市科技局重点专项(10SF05

作者单位:130062 长春,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

通信作者:孙海英,Emailsunhaiying730927@163.com

肠道营养干预对失代偿性肝硬化营养状况

及肝功能的影响

张淑芹   孙海英

短篇论著

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x ± s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统计值

P

/女(例)

41/ 9

39/11

 

χ2 = 0.25

0.617

年龄

48.36 ± 8.07

49.58 ± 7.43

t = -0.786

0.434

腹水(例)

47

48

χ2 = 0.211

0.646


 

136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9月第21卷第9  Chin J Hepatol, September 2013, Vol.21, No.9

2. 人体测量参数变化:治疗组有86%43/50)的患者人

体测量参数有所改善,对照组的治疗改善率为28%14/50),

两组比较χ2 = 34.3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

治疗前与治疗后TSFBMIMACMAMC都出现不同程度

的升高,治疗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人体测量参数具体变化

见表2

3.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有84%42/50

的患者乏力及腹胀感觉明显改善,对照组该项指标为62%

31/50),χ2值为5.79P 0.05);治疗组中有82%41/50

的患者腹水消退,对照组该项指标为52%26/50),χ2值为

10.18P 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 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

治疗后的ALT、总胆红素(TBil)、AlbPAlbCHE、凝血

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见表3,两组间以上各指标在治疗干

预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ALTTBil治疗后均

较治疗前下降,AlbPAlbCHEPTA治疗后均较治疗前

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患者治

疗后TBilAlbPAlbCHE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

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5. 两组患者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

变化情况:治疗组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BV

DNA下降(10324 ± 3451IU/ml,其中8(8/26)患者

HBV DNA下降至检测下限值即100 IU/ml以下;对照组23

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BV DNA下降(11032 ± 2997IU/

ml,其中7(7/23)患者HBV DNA下降至检测下限值100

IU/ml以下。两组HBV DNA下降的绝对值比较,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出现上

消化道出血,1例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经内科药物治疗出血

停止;1例出现肠道感染,经口服磷霉素钙痊愈;1例出现1

期肝性脑病,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50),感染病发症

的发生率为2%(1/50)。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4/50)出

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死亡,8(8/50)出现自发性腹膜炎,

2(2/50)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5(5/50)出现肝性脑病

(其中2例死亡),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19/50),感染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8/50)。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χ2 = 12.70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并发症的

发生率比较,χ2 = 5.983P 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肝脏是机体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能量物质代谢的中心

器官,研究表明,肝衰竭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及等待肝

移植的ESLD患者几乎100%存在营养不良[3],对失代偿期肝

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可以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

营养支持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广泛接受,为了保证机体平稳

的热量供应, 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美国肠内肠外营养

学会[5]及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6]均推荐肝硬化等晚期肝病患

者改变饮食摄入模式,少食多餐,每日46餐,包括睡前进

餐。冯岩梅等[7]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夜间禁食,晨起空

腹时呼吸商值为全天最低,并以脂肪、蛋白质为主要供能物质。

研究表明,夜间加餐可以降低脂肪、蛋白质的氧化率,提高呼

吸商,改善患者的血糖谱[8]

本研究对50例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的失代偿期肝硬化

患者进行了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在保证每日总能量不变的情

况下,采用睡前加餐的饮食模式,与使用白蛋白、血浆的失代

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

够有效地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乏力及腹胀症状。观察中

发现,经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有86%的患者营养状态得

到改善,有84%的患者乏力及腹胀感觉明显改善,82.0%的患

者腹水消退,而对照组相应的指标改善率分别为28%62%

52%。治疗组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酯酶水平上升水

平及胆红素下降水平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提出的是,

治疗组在治疗后的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血清前

白蛋白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动态观察其

变化,有助于判断肝病的预后。

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各种感染、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肾综合征等[9]。一旦发生并发症,就

注:BMI:体质量指数;TSF:三角肌皱褶厚度;MAC:上臂围;

MAMC:上臂肌围

2  治疗前与治疗后人体测量参数变化(x ± s

组别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BMI (kg/m2)

21.02 ± 1.56

23.32 ± 1.47

21.45 ± 1.63

22.65 ± 1.73

  8.21

0.05

TSF (mm)

11.7 ± 0.8

14.3 ± 0.9

10.9 ± 0.9

12.7 ± 1.0

 4.0

0.05

MAC (cm)

27.3 ± 2.2

30.0 ± 2.4

26.2 ± 2.5

26.6 ± 2.3

 13.5

0.05

MAMC (cm)

23.6 ± 1.9

25.4 ± 1.8

22.8 ± 2.0

23.7 ± 1.9

  6.92

0.05

注:TBil:总胆红素;Alb:白蛋白;PAlb:前白蛋白;CHE:胆碱酯酶;PTA:凝血酶原活动度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PTA比较(x ± s

组别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LT (U/L)

  62.8 ± 9.5

  38.5 ± 6.8

  60.7 ± 10.1

  37.8 ±  7.2

  1.18

0.05

TBil (μmol/L)

  70.6 ±  9.2

  20.8 ±  5.9

  68.6 ± 8.8

  47.0 ± 5.9

 11.7

0.05

Alb (g/L)

27.9 ± 4.3

34.9 ± 4.9

27.6 ± 5.2

30.7 ± 4.7

 11.4

0.05

PAlb (mg/L)

 70.6 ± 13.8

210.2 ± 39.8

 71.3 ± 14.6

124.9 ± 22.8

23.4

0.05

CHE (U/L)

2890 ± 462

4199 ± 767

2901 ± 418

3510 ± 535

  7.13

0.05

PTA (%)

37.1 ± 7.2

52.0 ± 8.2

37.9 ± 6.7

45.7 ± 7.6

  8.99

0.05


 

137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9月第21卷第9  Chin J Hepatol, September 2013, Vol.21, No.9

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很大影响[10],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

疗费用增加、死亡比例增高。在本研究中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

疗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38%,尤其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也相当显著。感染作为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种并发症的重要诱发因素,其发生率的大大

减低无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大有益处,因此,本研究认为,睡

前加餐模式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

效地改善肝功能,提高白蛋白、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及胆碱酯

酶水平,并能够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给予睡前加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是否加重肝性脑病,始终是

临床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表明,对基线没有肝性脑病的患者,

给予以保证热卡、适当蛋白、晚间加餐的干预,治疗组在为期

4周的观察期内没有发生肝性脑病,而对照组则有5例出现肝

性脑病,证实这一干预模式的安全性。值得强调的是,近年多

项研究表明,对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过度限制蛋白摄入的倾向,

这并不能给患者带来任何益处,而适当的营养干预,不仅可以

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对肝性脑病有一定预

防作用,因此需要重视[11]     

     

[1]  Jia J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Chin J

Hepatol, 2007, 15: 401-402. in Chinese

    贾继东. 终末期肝病的诊疗现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7, 15:

401-402.

[2]  Alberino F, Gatta A, Amodio P, et al. Nutri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Nutrition, 2001, 17: 445-450.

[3]  Donaghy A. Issues of malnutrition and bone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Journal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 462-466.

[4]  Buyse S, Durand F, Joly F. Nutritional assesment in cirrhosis.

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8, 32: 265-273.

[5]  ASPEN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2, 26 Suppl 1:

1SA-138SA.

[6]  Plauth M, Cabré E, Riggio O,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ternal

Nutrition: Liver disease. Clin Nutr, 2006, 25: 285-294.

[7]  Feng YM, Meng QH, Yu HW, et al. Monitoring of the Oxidation

Rates of Carbohydrate, Fat, and Protei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Chin J Clinic Nutr, 2007, 15: 276-280. in

Chinese

 冯岩梅, 孟庆华, 于红卫,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肪氧化代谢监测.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276-

280.

[8]  Nakaya Y, Okita K, Suzuki K, et al. BCAA-enriched snack improves

nutritional state of cirrhosis. Nutrition, 2007, 23: 113-120.

[9]  Duan ZP, Chen Y. Treatment of commonly seen complications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 Chin J Hepatol, 2007, 15: 458-460.

 段钟平, 陈煜. 终末期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中华肝脏病杂

, 2007, 15: 458-460.

[10]  Zhang JY, Kuai JH, Jia JD, et al. The effec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Chin J

Hepatol, 2009, 17: 263-265. in Chinese

    张俊勇, 蒯景华, 贾继东,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对预后

的影响.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17: 263-265.

[11]  Kato A, Tanaka H, Kawaguchi T, et al. Nutritional management

contributes to improvement i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 preliminary,

prospective, open-label study. Hepatol Res,  2013, 43: 452-458.              

   (收稿日期:2013-04-27

                             (本文编辑:彭智)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

 会员登录 --Powered by Jspxcms

关于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