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Powered by Jspxcms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CNSLD>新闻及公告>新闻快报>正文

文字大小:
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6月4日会议纪要

  • 阅读:
  • 日期:2017-07-03
 

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6月4日会议纪要

 

 

201762号至64号,“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1780人,来自1100个医疗、研究机构、CDC系统或大专院校,参会总人数超过两千人。会议通过肝胆相照公益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两个会场共有5.7万人次在线收看,其中主会场3.7万次点击,分会场一2万次点击,显著增加了会议的规模与影响。

本届会议内容广泛,涵盖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主要肝病学领域的问题、挑战和学科进展,以及慢病管理、移动医疗与肝胆疾病防治等内容。

63日上午的“EASL Day”和之后主会场的主题演讲中,国内外著名肝病学者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的肝病治疗趋势发表看法。而在大会3日下午及4日上午设立的 “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自免肝-营养”、“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重肝-肝衰竭-人工肝-肝移植专场”、“小儿-遗传代谢-胆汁淤积-妊娠肝病-其他”等四个分会场中,45位专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免疫性肝病的诊治和管理、肝脏消融体系临床应用、重症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进展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会议纪要如下。

64日上午分会场1:重肝-肝衰竭-人工肝-肝移植专场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ACLF分型诊断机制及其处理新认识

王宇明.jpg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做了ACLF分型诊断机制及其处理新认识”的报告,指出:肝衰竭分型诊断机制与其处理密切相关,国内外发病诱因有较大区别,ACLF较为特殊;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模式包括以急性炎症坏死为主、急慢性失代偿为主2种类型,ACLF兼而有之;肝衰竭分型与HE分型处理相关,颅内高压有减少趋势,主要见于ALF患者;支链氨基酸及OA则应针对不同肝衰竭区别对待,主要用于ACLFCLFAKI的分级和预后与肝衰竭特别是ACLF存活率密切相关,晚期预后不良,故应注意早期防治。

华中科技大学宁琴教授——肝衰竭发病机制新进展

宁琴.jpg

华中科技大学的宁琴教授做了“肝衰竭发病机制新进展”的报告。指出:中西方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ACLF的发病机理方面,免疫介导的损伤机制很重要。基于器官的相关免疫机制包括FgL2Ly6Chi 单核细胞的分化、KCTD9、肝脏NK细胞活化等。基于系统的相关机制主要指系统性炎症介导的肝衰竭 /多器官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异常,IL -6 及 IL -8 ACLF临床病程相关,ACLF患者中还存在败血症样免疫麻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血浆紧缺下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探讨

陈煜.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做了“血浆紧缺下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探讨”报告,主要内容为:非生物人工肝在全国基本普及且效果得到肯定,但受到血浆来源紧张的限制。相应对策包括:按体重与HCT精确计算所需要的血浆量,置换初始采用血浆代用品,选用除PE以外的其他治疗方式如DPMASPDF、无血浆模式血液置换等。提倡基于基线生化指标的可调节的人工肝治疗组合,开启个体化和精准化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教授——干细胞与肝脏再生的转化之路

王韫芳.jpg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教授做了“干细胞与肝脏再生的转化之路”,指出肝脏内的Hering管部位存在着肝干细胞,肝脏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ECM梯度分布规律是肝干细胞谱系分化的决定因素。已有报道用从人胎肝细胞中提取的肝祖细胞移植到人体内,治疗肝硬化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肝脏的肝细胞、纤维组织等部分消化掉而把胆管系统完整地保留、分离出来,胆管周围腺体是一个内胚层干细胞储备库,存在多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利用其分化成肝细胞、促进肝再生。我们还可以通过重编程或谱系重编程的方法,利用非肝脏细胞如皮肤细胞,使其分化成诱导肝干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肝细胞。还可以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胃上皮细胞直接转换为内胚层多能祖细胞,后者可再被诱导分化成肝细胞、胰腺内分泌细胞、小肠、肺、甲状腺等细胞,所以内胚层多能祖细胞是个体化细胞治疗或药物筛选及安全性评价的理想种子细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教授——生物人工肝和肝移植-肝衰竭治疗新模式

丁义涛.jpg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教授做了“生物人工肝和肝移植——肝衰竭治疗新模式”报告,主要内容为:内科治疗-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治疗的综合模式优于单一治疗模式。生物人工肝因其有效的缓解供肝等待情况而被多医学中心采取。生物人工肝可明显延长肝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为等待移植的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研究团队目前已进入到第三代生物人工肝的研发阶段——利用新型人源化hiHep细胞与新型多层生物反应器结合的hiHep生物人工肝,其初步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大连市中心医院杨荣利教授——急性肝衰的个体化血液净化治疗

杨荣利.jpg

大连市中心医院杨荣利教授做了“急性肝衰的个体化血液净化治疗”报告,指出严重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存在严重脑水肿甚至脑疝,血氨150200 μmol/L是肝衰竭患者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合并肝肾综合征的肝衰竭患者死亡率要比单纯肝损伤的患者明显增高。急性肝衰竭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问题包括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出血、顽固腹水等。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脑水肿的AKI患者应首选CBP治疗(>24小时)。CBP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强项”包括管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清除血氨,而“弱项”则有清除血氨的速度不如IHD、清除与蛋白结合的毒物能力欠佳。对于单纯高氨血症的患者,应行高剂量血液净化,迅速降低血氨,改善预后。对于合并肌酐明显增高或血钠明显异常的患者,应降低CBP剂量,避免脑水肿加重(透析失衡综合征)。肝衰合并出血时的血液净化模式应首选血浆置换或PDF,抗凝方式可采用无抗凝或枸橼酸抗凝。总之,对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血液净化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卢实春教授——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

卢实春.jpg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卢实春教授做了“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的报告。报告指出:从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201011-20161231日的数据看,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为65.55%。国际公认MELD>25分为肝移植禁忌症;而国内接受肝移植患者的MELD评分多大于25分。我们的观点:MELD评分不是唯一指标,重要器官系统的功能损害能否逆转才是是否可行肝移植的重要考虑因素。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围手术期肾、肺、心、脑、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很重要,术前、术中、术后联合使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研究团队建立的高MELD评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抢救的绿色通道,开启了门诊-内科-人工肝-重肝ICU-肝移植一体化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基于肝移植技术优化,我们开展了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复杂肝包虫病。利用肝移植技术,根治疾病的同时,减少了终生使用抗排斥药物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影响。肝移植的术式创新包括双供肝活体肝移植、辅助原位部分活体肝移植。肝脏移植发展的另一方向是引入精准外科的前沿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教授——重症肝病患者抗感染治疗

刘正印.jpg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教授做了“重症肝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报告,指出: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部位以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多见,革兰阴性菌多见。SBP、院内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肝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有:Child pugh 评分和MELD评分,低蛋白、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内镜治疗,移植术,所在场所等。肝病合并细菌感染抗感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表现不典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送病原菌检查;考虑感染发生场所、感染部位、病情轻重等因素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PK/PD;病原菌和当地细菌耐药变迁(ESBLsCREMRSAVRE);考虑近期抗生素暴露情况;48-72小时评估疗效,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同时要注意综合治疗。有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预防治疗并未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或21日内死亡率。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达14.41%,以侵袭性真菌感染为主。重型肝炎患者PTA<30%是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磷霉素﹑万古霉素;肝功能减退时需减量应用的药物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肝功能不全时,抗真菌药物中的AmB及其脂质衍生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不需调整剂量,伏立康唑在轻中度肝硬化患者中负荷剂量不变而维持剂量要减半,卡泊芬净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时负荷剂量不变而维持剂量减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疗

韩英.jpg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做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疗”报告,指出:ACL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和统一,但均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核苷酸类似物能降低HBV病毒载量并导致外周Treg细胞频率下降,同时伴随免疫功能的部分恢复。白蛋白可与PGE2结合、改善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和杀菌能力,也能与LPS结合保护内皮、预防感染。在HBV-ACLF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与mDCs的功能恢复有关。G-CSF可动员骨髓干细胞、刺激肝脏自分泌及旁分泌,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细菌杀伤作用。血浆置换可去除炎性细胞因子、抗体、免疫复合物,调控继发性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其他免疫治疗方法还有MSC移植、潜在靶向治疗、胸腺肽α1等。肝衰竭初期宜采用免疫抑制治疗,而中后期容易出现免疫麻痹,宜采用免疫增强治疗。

北京大学徐小元教授——引领中国丙肝治愈新时代-以达拉他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徐小圆.jpg

北京大学徐小元教授做了“引领中国丙肝治愈新时代——以达拉他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报告,指出达拉他韦是全球获批的第一个NS5A复合物抑制剂,可与NS3/4A蛋白酶抑制剂或NS5B聚合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组成多种全口服DAA方案。DCV+ASVGT-1b型患者中开展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SVR12/2492%。达拉他韦+阿舒瑞韦联合方案对于基因1b型、IFN±RBV不适合或不耐受的亚洲慢性丙肝患者,SVR24比例高达91%,基线无NSA耐药相关突变株者SVR24率可达99%。该方案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血小板较基线下降、上呼吸道感染、ALT升高。

64日上午分会场2:小儿-遗传代谢-胆汁淤积-妊娠肝病-其他专场

解放军302医院张鸿飞教授——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有关问题

 

张鸿飞.jpg

解放军302医院张鸿飞教授介绍了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有关问题,包括儿童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实例谈了儿童CHB抗病毒治疗的常见方法和选择,指出免疫耐受期儿童CHB抗病毒是有效的;延长干扰素疗程、与NUCs联合有利于提高HBsAg转阴率及停药后持续应答率。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湘雅二医院杨旭教授——肝铜含量精确测定及其意义

杨旭.jpg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湘雅二医院杨旭教授介绍了肝铜含量精确测定及其意义。讲者设计的肝铜测定方法可靠,是非常有价值的WD诊断方法:其最佳临界值:≥209μg/g干重,敏感性:99.4%,特异性: 96.1%;肝型和儿童的敏感性100%。慢性胆汁淤积可引起肝铜显著升高,单凭肝铜升高不能诊断Wilson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妊娠乙肝再激活及相关处理

窦晓光.jp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了妊娠乙肝再激活及相关处理,指出慢性HBV感染孕妇应定期监测ALT,孕妇肝炎发作随时开始抗病毒治疗;高危妊娠孕妇肝炎发作后可发生肝衰竭;HBV 携带孕妇NAs母婴阻断产后立即停药有可能发生肝炎再激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胆汁淤积:老问题,新视点

谢雯.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做了“胆汁淤积:老问题,新视点”的讲座,介绍了胆汁淤积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经典定义,胆汁淤积的“下游“与”上游”学说,以及胆汁淤积可能会影响胆固醇代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先天黄疸与分子诊断

郑素军-(2).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做了“先天黄疸与分子诊断”讲座,介绍了常见遗传性高胆红素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指出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诊治指南;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时诊断、指导治疗、生殖干预;基因诊断仍存在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同一疾病,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突变位点不同;同一基因,突变后果不同,如PFIC  vs BRIC;有基因突变,不一定发病,只有40% A(TA)7TAA 纯合子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型;常见位点未见突变,也不能排除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昂教授——肝硬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李昂.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昂教授做了“肝硬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介绍了肝硬化合并MODS的概念、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病情评价和治疗等方面的一些进展,指出感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并且是MODS的常见诱发因素;介绍了肝肾综合征的一些概念进展(包括急性肾损伤的肝肾综合征型定义),sepsisseptic shock的最新概念,以及肝衰竭的预后模型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宋文艳主任医师——肝胆疾病的影像学技术及特点比较

宋文艳.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宋文艳主任医师介绍了肝胆疾病的影像学技术及特点比较,指出CT检查具有密度分辨率高、检查速度快、对钙化、骨骼显示清晰、可进行图像重建等优点,但具有电离辐射、骨骼伪影等缺点;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但存在扫描时间长、对骨骼、钙化显示差、体内有金属、幽闭症患者检查受限等不足。CTMRI技术的恰当应用,有助于肝胆病的正确诊断。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办公室周海洋主任——肝胆疾病的慢病管理模式初探

周海洋.jpg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办公室周海洋主任做了“肝胆疾病的慢病管理模式初探”的报告,介绍了慢性肝胆病的特点、肝胆疾病患者管理的目的、肝胆相照作为国家级科普平台的作用等。指出移动医疗和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模式最有可能打通肝胆疾病面临的瓶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岩岩教授——从指南到临床实践—晴众®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研究进展”

于岩岩.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岩岩教授讲述了“从指南到临床实践—晴众®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研究进展”。指出晴众®TDF)的质量符合国家关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最新要求,与进口TDF生物等效;晴众®TDF)临床试验严格按照CFDA要求选择原研药作为阳性对照药品,二者疗效及安全性一致,且耐受性良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慢性胆汁淤积治疗:对症还是对因?

张文宏.jp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做了“慢性胆汁淤积治疗:对症还是对因?”的报告,讲述了胆汁淤积的分类、病理机制,并结合实际病例讲解后指出,IHC治疗目标为改善肝功能,缓解症状,延缓肝病进展。IHC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原则,定位与定性诊断,考虑混杂影响因素;IHC的规范化治疗包括:根据IHC的分期,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全面改善症状、降低相关指标;足量足程治疗确保持续改善症状,必要时考虑以肝细胞或胆管细胞不同作用药物的组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TDF胶囊--初治患者研究数据报告: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3年临床数据

任红.jp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介绍了TDF胶囊--初治患者研究数据报告: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3年临床数据”,指出福甘定作用有“快”、“强”、“0耐药”、“安全性好”等特点;替诺福韦是目前主流指南推荐的一线抗HBV药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科主任谢青教授讲述了“福甘定—经治患者的指南建议”,指出替诺福韦可用于LAM,LdT,ETV耐药的患者,也可联合ETV用于多重耐药的患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介绍了TDF安全性,指出TDF肾脏和骨骼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可以通过监测和调整剂量避免;TDF是新版EASL唯一推荐可用于妊娠患者的核苷(酸)类似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贾继东教授总结TDF三大优点:抗病毒疗效更强;未发现TDF相关位点耐药;妊娠B级。

6月4日下午主会场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林建辉教授——基于动态评价MELD评分预测接受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

林建辉.jpg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林建辉教授做了“基于动态评价MELD评分预测接受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研究报告。该研究入组了2年内入院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并接受人工肝干预治疗的患者,以患者实际住院天数预测近期生存情况,收集并记录患者术前基线MELD评分、2周疗程结束MELD评分、实际住院天数及终点事件是否发生等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肝干预前后MEL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通过单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年龄、术前基线MELD评分、术后2MELD评分、△MELD评分等是影响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在进一步多因素Cox生存模型中,发现△MELD评分水平是影响近期预后的独立风险相关因素。该研究指出△MELD动态评价有其意义,其分值越大,近期生存率越高;因此,对于接受人工肝干预的肝衰竭患者,临床可以通过动态评价MELD评分水平来预测患者的近期生存情况,为潜在肝移植对象提供早期预后评估与预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帆教授——FibroScan联合APRI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出血风险的相关研究

张帆.jpg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帆教授做了FibroScan联合APRI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出血风险的相关研究”报告。研究入组了200余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现LSMAPRI与胃镜分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研究发现,当FibroScan值≥15KpaAPRI1.5时,往往提示处于轻中度EGV;当FibroScan值≥23KpaAPRI2.5时,往往提示处于重度EGVFibroScan值≥20KpaAPRI2时,往往提示存在出血风险。研究提示:FibroScan联合APRI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破裂出血的风险均存在有效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在设备不允许的情况下,APRI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破裂出血的风险均存在有效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荣宽教授——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李荣宽.jp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荣宽教授做了“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的报告。报告结论为: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集中在50-74岁;部分患者有明确出血诱因,但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确诊肝硬化后的1-3年是发生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阶段;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仍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肝硬化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为主,其主要表现为呕鲜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则以消化性溃疡及门脉高压性胃病为主,黑便是其出血主要表现;EVB患者出血程度较NVUGIB组重,EVB患者出血量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无论EVB还是NVUGIB,合并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其它并发症的机率无明显差异。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赵文霞教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治思路与要点

赵文霞.jpg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赵文霞教授做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治思路与要点”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诊治思路:基础治疗、针对诱因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戒酒等)、对症治疗(利尿、降低门脉压、治疗腹水)、人工肝治疗、中药辩证内服以及中医特色疗法。诊治要点: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把握时间节点积极治疗,分期分因,辨证论治。分期论治:进展期治疗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采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法;稳定期以扶正祛邪,从肝脾肾三脏同治,以“滋补肝肾健脾固中”为主,稳定机体内环境。祛除致病因素;辨证论治:瘀热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阳虚瘀黄证;发挥中医特色:脐火疗法、脐针疗法、中药灌肠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联合人工肝治疗: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药食同源夜间加餐:营养支持,健脾为主中药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营养状态等。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损伤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杨永峰.jpg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做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损伤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通过几个不同原因导致的肝损伤临床病例的诊断讲述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其中的作用,多种因素可引起肝损伤,其病理表现可以是“多因一果”、也可以“一因多果”,肝组织病理检查有时不能一锤定“因”,但能大大缩小鉴别诊断范围,“以损伤模式识病因”是不明原因肝损伤病理诊断的精髓所在。总的来说,临床和病理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肝脏病理诊断的最大价值,这便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展玉涛教授——小鼠CKIP-1基因敲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其机制

展玉涛.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展玉涛教授做了“小鼠CKIP-1基因敲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报告。通过CKIP-1基因敲除观察对脂肪肝的影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CKIP-1 -/-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加重,肝组织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水平明显升高,肝组织中pJNK1 和 pIRS1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JNK1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小鼠,通过免疫共沉淀法证实CKIP-1JNK1在细胞内有相互作用。研究表明CKIP-1基因缺陷加重高脂饮食诱发的脂肪肝。CKIP-1基因缺陷加重脂肪肝的机制:CKIP-1基因缺陷上调JNK1磷酸化,进而抑制IRS-1酪氨酸磷酸化,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脂肪肝加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文龙教授——miR-193b靶向调控CSN6通过NF-κ抑制肝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杨文龙.jpg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文龙教授做了miR-193b靶向调控CSN6通过NF-κ抑制肝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MicroRNA表达谱芯片检测晚期肝癌组织癌症miRNAs差异表达谱,筛选出34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16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Real-time PCR验证了转移肝癌组织miR-193b的表达,将hsa-miR-193b mimics转染至肝癌细胞(HepG2)后,发现其能使CSN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能使IKKα/β的磷酸化减弱。因此作出了如下假设:CSN6miR-193b的靶基因,miR-193b可能直接靶向调节CSN6,上调miR-193b能够抑制肝癌细胞NF-κB通路,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

解放军302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游绍莉教授——HBV-ACLF前期诊断标准的探讨

游绍莉.jpg

解放军302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游绍莉教授做了“HBV-ACLF前期诊断标准的探讨”报告。302医院肝衰竭诊疗小组对于肝衰竭前期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Pre-ACLF诊断标准:极度乏力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升高( 3mg/dLTBIL10m g/dL),且每日上升≥1mg/dL;有出血倾向,40%<PTA50%(或1.5<INR1.6)。302医院研究中心入组了754例为达到ACLF诊断标准的临床患者,4周后,75例发生ACLF,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照研究,发现黄疸严重者比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易发生ACLF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吴昌哲教授——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细胞规模化培养系统的研制

吴昌哲.jpg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吴昌哲教授做了“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细胞规模化培养系统的研制”的报告。细胞规模化培养的发展将极大降低临床治疗所需的肝细胞量,吴昌哲研究员提出了细胞工厂的概念,建立了系统化的生物型人工肝系统,提供了优质、安全的种子细胞以提高人工肝的治疗效果。研究所进行了细胞实验验证,该培养系统解决了生物反应器旋转密封、漏液、污染问题,解决了生物反应器高密度下堵塞问题,有效地监测和调控PH值,细胞分布均匀,生物反应器空间利用率高,肝(干)细胞扩增平台能够为肝细胞体外培养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实现了肝细胞高密度、大规模培养扩增,对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陈明易教授——雕刻艺术式腹腔镜肝脏切除技术

陈明易.jpg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陈明易教授做了雕刻艺术式腹腔镜肝脏切除技术”的报告。指出术中超声现在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腹腔镜超声直接于肝表面扫查,高频探头分辨率高,在腹腔镜超声的帮助下,大大增加了外科医生对手术的感知和操作范围。总之,在选定的区域内,腹腔镜超声有助于扩大肝脏手术的空间,可以对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成像并提供有效和安全的引导。

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张雯雯教授——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要点

张雯雯.jpg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张雯雯教授介绍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应用要点”,统计了过去10年间于解放军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上百位患者资料,该方法具有紧贴肝脏肿瘤表面扫描、分辨率较高的特点;较高的首次消融完全率,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体现了精准、微创的治疗理念及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LRFA治疗HCC的适应症:①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肝储备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等有较大肝切除手术危险的肝肿瘤;②多个肿瘤,可能切除肝脏多个部位时;③少于等于3个的肿瘤≤3cm,或单发的实性肿瘤直径≤5cm。总的来说,LRFA 在有选择的患者范围中是是安全有效的,它能够在腹腔镜直视下操作,必要时游离肝脏、改变体位,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帮助确认病灶、发现新发病灶;当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或外生性生长,肿瘤较大时,需多次、多针消融;此外,三维重建行术前规划对LRFA治疗HCC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探查,避免对肝脏过分的挤压甚至损伤。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点击查看

 会员登录 --Powered by Jspxcms

关于我们网站留言友情链接